学习交流
二次归国
1987年11月,黄锡璆终于拿到了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身边的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去别的国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心动,义无反顾回到了中国。“当时能留下来的机会很多,有些人毕业后去了美国、欧洲或新加坡。不过,我觉得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出去留学的费用相当于好几个农民几年的收入,国家花了这么大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应该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回忆起第二次归国的经历,黄锡璆语气很平淡,“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极力劝说其他同学也尽量回国。
黄锡璆不仅回来了,还带回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当时好多资料国内比较少,买书比较贵,所以我想多复印一些带回来。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都是开放的。”黄锡璆把复印的资料送到附近的一个装订车间,装订成册。
回国的时候,黄锡璆带了10余箱书籍和资料回来。为了便于单位的学术交流,他还带回一台幻灯机——如今幻灯机不稀奇,当时却非常稀少。
在1984年出国留学前,黄锡璆已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摸爬滚打了20年,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默默无闻,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88年留学回国后,47岁的黄锡璆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标。他信心满满,要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有所成就。
时不我待,他梦想着把在国外的所学所见,尽快运用到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中。
巍巍功德照人间
“我们的设计成果一步步从图纸转化为实体,一幢幢医疗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一家又一家医院陆续接诊收治病人,工程项目遍布全国,这是我最为之自豪和欣慰的。”
黄锡璆回国以后,曾经想边做工程设计边做研究,也曾设想到学校执教,而设计院不希望他离开。黄锡璆也认为,如果去机关工作,可能把业务都荒废了,在生产研究一线工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决意留在院里,哪里也不去了。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黄锡璆怀着满腔热情,希望能大展宏图,把在国外学的知识用于国内的医院建设上。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国之初,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十分落后,黄锡璆满腹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开始设计体制的改革,取消了对设计单位的事业拨款,设计院需要独立创收走向市场,开展医院工程设计起步艰难。身边的好心人顾及他的博士名声和单位的效益,劝他别做医院设计了。黄锡璆没有退缩,他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