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单位发展出力,为社会进步做事是快乐的
报告人:黄锡璆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是黄锡 璆,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工作已有近49年。
今天站在这里,心里很忐忑。这些年我在设计一线,与同事们一道做的是普通技术人员的设计工作,所作所为也是一名基层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我于1941年5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出身于华侨商人家庭。49年祖国解放,我们这些被称为“海外孤儿”的华侨欢欣鼓舞。受祖国的感召,一批又一批海外青年北上归国,“回祖国去,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成为一股股热潮。57年我与亲友、同学搭乘“芝万宜”号轮船,经五天五夜的航行,终于返回亲爱的祖国。
与其他归侨一样,我们得到国家的关爱、得到同学老师的帮助。我们克服生活关,语言关,学习关,融入国内同学的大集体。先后进高中、上大学。我选择了建筑学专业。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院,即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前身,工作至今。
几十年来,在老同志的指导带领下,我们奔赴大三线,而后又在京津唐、深圳、海南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我们下现场,到工厂车间、到农村田野,接触工农,劳动锻炼,经风雨见世面。
这期间我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充实与提高,逐渐掌握设计技能,在人生观,世界观上,也得到党组织的关怀指导与帮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追求,于1978年实现了加入组织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改革开放后,国家启动了外派留学生的计划,我有幸考取公派赴比利时留学,我选择了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这一专题。88年获取学位回国。回国时赶上国家医院建设的大发展,使我们有机会承接一项又一项医院工程设计任务。从此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开拓。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我加深了对医疗设施的认识,使我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专业。人的一生经历生老病死,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医疗设施的服务,医疗设施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更离不开医疗设施这一重要支柱。能从事这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我莫大的荣幸。
在长期执业生涯中,我经常出差,也曾随卫生部,世界银行团组到偏远贫困地区考察。我访问过利用旧窑洞改造的病房;见到过供水设施不完善,需要医务人员从山下挑水用的卫生院;也看到过乡村医生利用当地木匠制作的木板手术床,为农民患者做胃切除手术的医院,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使我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几乎与世隔绝的住在破旧土房的麻疯病患者。为改善偏远地区的医疗设施,为改善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缺医少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需要做与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改革开放后我们有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学术会议,开研讨会,开展合作设计。国内外医疗设施水平的距离正在缩小,但从整体水平上看,与先进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当前,国家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需要建设更好更多的现代化医疗设施,医疗设施设计可以探讨、可以研究的工作还很多,想到这些自己就有一种做事的冲动。
这些年,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设计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经常熬夜。为了多做项目,为了完成投标方案,为了赶项目进度,我放弃节假日,不分昼夜奋力工作,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为了培养我们,在当年教育经费不充裕的80年代,国家是用几个农民的年收入来供养一位留学生出去学习,作为得到资助培养的学子,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近年来,我的眼睛和脊椎动了手术,加班比以前少多了,但我仍然坚持工作并不觉得疲倦,我总觉得能为单位出力,为社会做点事是愉快的。
回想这几十年我们东奔西跑,走南闯北,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在开拓阶段,我们曾受到用户怀疑: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不就设计工厂的么?他们能设计医院么?但我们不气馁不退缩,而是耐心交流与沟通,我们以实际行动拿出设计成果说服对方。我们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偏远地区医院到省市、中央医院,渐渐地我们从经验不足到积累丰厚,从人才单薄到形成人才梯队,逐渐使公司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医疗设施设计单位。我们的设计成果一步步从图纸转化为实体,一幢幢现代化医疗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一家家医院陆续接诊收治病人,工程项目遍布全国,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与欣慰。
在多年设计生涯中,我结识了许多医院院长、医生、护士、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收获了友谊建立了广泛联系。他们中有许多人身兼数职,既管理医院,又看门诊、做手术;即带学生又做研究。他们对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令我对他们充满敬意,与他们相处,我学习怎么做人,怎么与人共事;与他们讨论交流,我学习到了许多从书本上未曾学到的知识,了解了许多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
回想自己的成长,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培养,使自己从一名涉事朦胧的华侨青少年成为一名专业设计人员;国家的改革开放使自己有机会出国深造,学有专长;回国后又赶上祖国医疗设施建设的新高潮,使我们有了施展的空间与机会。可以说自己的一切得自于伟大的时代,得益于祖国的发展。
这几十年走下来,我一直得到各级组织的帮助与支持。近年来许多年轻同志担当更多的责任做了更多的工作,他们比我更辛苦、更劳累。我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共同拼搏,我们的成绩来自于团队的合力、来自于集体的力量,我自己不过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份力。
总而言之,事业的进步源自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源自于组织的培养,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团队的合作与配合,成果归功于单位与集体。的确如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自己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为自己能够成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一份子,为自已能为中国中元的发展、为国机集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我年过七旬,但我愿继续为祖国的医疗设施建设添砖加瓦,我要向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学习,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做一名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而继续奋斗。
二、黄博士:中元精神的一面旗帜
报告人:王漪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王漪,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在公司主管设计咨询业务,与黄锡 璆同志一起工作了20余年。
在中国中元从业至今48年,黄锡 璆同志无时不刻都在为他钟爱的建筑事业奔波忙碌,我们都亲切称呼他为“黄博士”。
1984年出国留学前,黄博士已在机械行业的各种工程设计中摸爬滚打了20年,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默默无闻,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88年留学回国后,47岁的黄博士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标,他信心满满,要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有所成就。
然而,当时的现实是,他满腔的热情、满腹的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十分落后。他提交给医院的设计方案,常常得不到用户或卫生部门的采纳,有人甚至提出质疑,“你一个机械行业设计院出身的设计师能做好医院项目吗?”身边的好心人顾及他的博士名声和单位的效益,劝他别做医院设计了。黄博士没有退缩,以他对国外医疗技术、医院建筑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将推动民生改善的深刻认识,他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黄博士放下博士的“架子”,边研究,边实践,极力寻找说服用户的突破口和市场结合点。大城市找不到业务,就到偏远地区找;大项目承接不下来,就做小项目;项目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设想,就一点儿一点儿地体现。他带领中国中元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金华、九江、宝鸡、淄博等地医院方案投标和工程设计,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金华中医院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
对于黄博士来说,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自己的理想,在作品中成为现实。
1992年黄博士带领他的团队赢得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广东佛山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任务。他将国际先进医院的设计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佛山医院的设计中,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医院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创性地运用方格网络交通模式设计、医院主街设计,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医院设计建设的先河,成为中国现代医院的起点和标志性工程。
佛山医院的成功,带来了中国中元医疗设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设计项目应接不暇。在黄博士的带领下,中国中元的医疗设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为中国中元的优势业务,技术能力全国领先,累计完成各类医院设计工程200多项。
黄博士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中国医疗建筑事业,几十年勤耕不辍,奉献不止。于今,年过七旬的他仍然每天和年轻人一起战斗在医院设计业务的第一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国际最前沿技术的追逐,总是那么忙碌,身边总有做不完的事,无怨无悔。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对医院建筑设计事业的挚爱,源于他心中那份朴素而又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那就是:报效祖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黄博士是印尼出生的第二代华侨,从幼年记事时开始,他对“家”、“国”就有着独特的体验。他深深体味到父辈们“游子”的辛酸和内心对“家”、“国”的火热向往。1949年10月,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印尼时,黄博士一家欢呼雀跃。在父母的鼓励之下,他的哥哥、姐姐率先回到祖国。父母希望黄博士这个最小的儿子能留下来,将来老了也好有个依靠。但黄博士已心有所归。他说:“国家新生了,年轻人应该回国学本领,参加祖国建设。”离开印尼之前,黄博士问都没问,就在当地政府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字摁了手印。1957年5月,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黄博士泪别父母,与堂姐和堂哥三人搭乘轮船,漂泊了5天5夜,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7年11月,黄博士拿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身边的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去别的国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心动,义无反顾回到了国内。他说:“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
黄博士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苦苦追求了17年。早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就第一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由于“极左”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尽管黄博士都一贯表现优秀,但“华侨”的身份还是为他的政治前途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不能参加政治学习活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被一次次退回。工作上也颇受歧视。一次和同事三人去北京火车站调研,接待人员听说他是华侨,就委婉地谢绝。但他从不气馁,从不抱怨,心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党组织的向往。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他就拼命工作,主动要求出差,别人不愿意去的老少边穷地区,他争着抢着去。1978年,黄博士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他17年的梦。
入党35年来,他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事件或活动,他都要主动向党组织或单位领导递交决心书和思想汇报,谈认识、提建议、表决心,工作生活中处处以党员的要求严于律己,对党无限忠贞。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黄博士就向党组织递交决心书,他写到:“祖国到了危难之际,我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灾区灾后医疗设施重建做点事情。”在这之后他多次赶赴灾区实地考察,为灾区医院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建议和咨询。他说:“入党时就宣誓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这不应该只是口号。”作为基层技术人员,黄博士用行动践行了这个承诺,为党的事业倾情付出,勇于担当,一刻也没有懈怠过。
黄博士心系民生,他通过医院建筑设计这一实践平台,一步步践行着为祖国、为党、为人民的信念和目标。他认为,医疗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医院建筑设计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他始终坚持医院建设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设计中,以保障病人和医患人员的利益为核心。
当遇到可能会对病人和医护人员健康不利的设计要求时,他据理力争、绝不妥协。2003年小汤山“非典”医院的设计任务落到中国中元的身上,落到大病初愈的黄博士肩上。这是一项特殊的使命,上级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务,但黄博士认为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将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他坚守原则,一次又一次地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甚至发生剧烈争吵。最终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在黄博士的带领下,经过7天7夜的努力,中国中元交出圆满的答卷。小汤山医院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得到有效救治,1200余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为北京市有效控制非典疫情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博士留学归来后一直担任世卫组织和卫生部的顾问,他坚持走进基层、关注民生,多次奔赴偏远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关注基层医疗设施、麻风病医疗设施和精神病防治机构等的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医院建设的改善。近年来,拖着病残的身体,他正在著书立说,要把毕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这将是他留给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宝贵财富。
对待名利,黄博士淡泊而从容。48年来他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中元的设计事业,奉献给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
在学术上,他有着包容的胸襟。业内有人对他开风气之先的言论进行复制,他并不计较。他说:“医疗建筑设计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新概念、新理论只要得到传播了就好,至于谁得了名利,有什么关系呢?”业内对他具有独创性设计的模仿,他也并不在意,他说:“中国医疗建筑有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单位能做得过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了为社会造福的目的就很好。”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黄博士团队更是把辛苦设计的20多张小汤山医院的图纸,无偿提供给多家慕名而来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共享。
工作中,他克己奉公。在比利时留学时他非常节俭,为了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复印店,他可以多走半个小时的路程,但留学归国时,他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留学津贴为单位购买了设备和书籍。他视网膜脱落休养期间,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我没有上班,工资是不是应该降一降?否则我于心不安。”单位体恤他年事高而且住得远,上下班安排专车接送,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一件私事用过车。当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他不为所动。曾有公司感叹于“黄博士”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想以百万年薪挖他走,他断然谢绝了。
为自己的家庭,他从没有利用工作之便谋过一丝一毫的私利。几十年来,不管多苦、不管多难,他都默默承受。多年来家里住房紧张,安不下书桌他就常年趴在客厅里的小圆桌上写东西,集团领导慰问时看到他住房拥挤,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这样就很好。直到2008年,他家才在北京郊区购置了一套住房。他唯一的儿子十九岁就远走他乡、自食其力,从事与建筑业毫不相关的市场营销业务,从小业务员干起,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打拼出来。人们都说,其实像博士这样身份的人,要是给孩子谋求点方便太简单了,但是黄博士的孩子没有沾到他一丁儿点的光。
如今,他已成为令人敬仰的建筑设计大师,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是以年过七旬的高龄仍奔波在建筑设计一线。他说,我喜欢工作,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公司需要,我愿意一直工作下去。
为了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无私地燃烧自己,直至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一丝余热。这就是黄博士,飘扬在我们心中的一面精神的旗帜!
三、献身事业的楷模
报告人:赵杰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赵杰,是中国中元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在与黄锡 璆博士共事20余年,共同经历数十个医院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几十年如一日,黄博士为了发展中国的医疗建筑事业,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这种献身事业的精神,无时无刻都在感动和激励着我。
1988留学归国后,黄博士立志要用所学知识改变中国落后的医疗建筑状况,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20多年来,黄博士主持设计了120多所医院,指导设计了130多所医院,是一位国外知名设计师整整一生作品量的5到10倍。这其中有协和医院、北大医院、301医院、佛山医院等知名医院,也有宁乡医院、辉县医院等县级医院,还有援助非洲的四所医院。
20多年来,中国中元共获得了56个省部级以上医疗建筑设计奖,他全部参与了设计工作,其中由他主持设计的就占80%以上。
20多年来,他负责或主持编辑、审查了16本医疗建筑的国家规范、标准或图集,每年至少四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每年至少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20多年来,为了医院设计和建设,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小汤山非典医院现场有他日夜奋战的身影,汶川地震灾区留下过他的足迹,玉树震后医院重建方案有他论证的建议,贫困地区医院项目现场评估考察有他的参与。他已经成为了建筑界、医院界公认的专家权威。热爱医院、设计医院、建设医院,正是他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
从一个普通工程师到全国设计大师的历程中,有挫折、有辉煌,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黄博士都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当选了15大代表,次年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后来又荣获全国设计大师称号,去年底又获得梁思成建筑奖。荣誉和光环一个接一个,但是他本色不改,从不因此而讲条件。天天照常上下班,工作需要背起挎包就出差,甚至经常和年轻人一样攀爬在工地上。在我们中元,上至领导,下至最普通的基层员工,在工作上,我们从来没有听到黄博士说过一个“不”字。
遇到挫折和被人误解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黄博士同样总是能做到处变不惊。2003年除夕,黄博士带队给某大医院领导汇报方案。这个方案是我们加班加点、多次调整完善后的方案。但由于甲方的强势地位及对方案的不理解,他们就是不听博士的解释,甚至当面指责,“你这个老头怎么这么固执”。面对如此不尊重的话语,博士处之泰然,不急不恼。在回单位的路上,他还鼓励团队的年轻人,要有耐心、要有信心。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方案终于获得甲方的首肯,最终的成果得到了医疗界的广泛赞誉,并获国家优秀设计奖。
身体的病痛也不能阻挡他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2002年7月,黄锡 璆因工作过度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不得已住到自己亲手设计的北医三院眼科病房。在患病修养期间,他就以患者的身份细心观察和体验设计效果,发现病区地脚灯高度设置不合理,影响患者休息,提出很多改进意见。
2007年1月的一天深夜,在济南考察项目返京的途中,黄锡璆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同车的一位年轻设计师不幸遇难。黄锡 璆也身受重伤,住院、卧床近3个月。直到今天,他腰椎里还放置着钢架,行动多有不便。不能睡软床,从床上起身时,要用胳膊支撑,侧身后才能慢慢坐起来;只能坐硬板椅,起身时,要两手扶把,慢慢撑起来;不能下蹲,不能久坐。即便如此,在中国中元的办公楼里,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略微弓腰的身影;在一些项目工地现场,还经常能看到他指导年轻人的工作。
二十多年来,无论是知名医院还是地方小型医院,他都一视同仁,从不摆博士的架子,摆专家的权威。2001年湖南宁乡医院、江西丰城医院两个县级医院慕名找到博士,希望博士能够主持他们的新区医院设计。这时候博士已是享誉国内的知名专家了,各地很多知名医院都在博士带领的团队下紧张设计中,项目应接不暇。面对业主渴求的眼神,他一点都没有大师的架子,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甲方的请求,并且亲自带队踏勘现场,与医院各级部门交流结合,认真记录。针对县级医院投资、规模、地域等限定条件,他精打细算地推敲方案,耐心说服业主要树立适宜的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专门为甲方进行技术讲座,介绍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国情的结合方式。为了给甲方节省投资,甚至劝我们这些经营管理者要少收一些设计费。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博士为了能够做一个好医院,胳膊肘从来都是往外拐的。正是这种执着追求,即使是地方县级医院,他也要做出精品。这两个医院成为国内标准适当、花园式和半集中式县级医院的典范。
多年的设计实践加之国外学习交流的丰富经历,使他成为了国内外医疗建筑界知名的权威专家。他的学识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对于相关学科也同样精通。例如医院里采用的核磁、ct、加速器、中心供应等大型设备的性能和设计要求,他都了如指掌,甚至比医院的大夫了解的还要透彻。国际上医疗最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如杂交手术、介入治疗、医疗机器人等等,他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到相关信息,在国内医院设计中最先采用。很多人把黄博士誉为医疗建筑的活字典。这一切,一方面是因为他练就了极为扎实英语功底,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常年坚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博士既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权威,又是一名平易近人的普通员工。即使是在主持开会审查方案时,特别是年轻人提出一些不成熟、甚至幼稚的想法时,他也是在认真听完后才发表中肯的意见,而且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中元医疗建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们这些曾经的学生,逐步走上了团队的领导岗位。但黄博士从不居功自傲,对我们这些后起的年轻干部给与了全力的支持和尊重。记得2002年时,黄博士要陪同一家知名医院的主管领导去新加坡考察三家医院建设。医院考察是黄博士联系的,我负责行程安排。结果由于签证和航班等因素,有一家医院几乎没有时间参观了;为此黄博士非常焦急,与在外地出差的我通了数次电话商议此事,特别提醒我,“机会难得,一定要想办法安排”。最终在黄博士的协调下调整好了时间,实现了考察的目的。事后黄博士特意找到我,对当时说话有些激动表示他的歉意。实际上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博士却要主动承担责任,这件事让我至今难以释怀。黄博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心里永远只装着事业、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回顾我们和黄博士共事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令我感动的事还有许许多多。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一位献身事业的楷模——这就是我眼中的黄博士。
四、我们为黄锡璆博士树立纪念铭石
报告人:谭伟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谭伟棠,今天参加黄锡 璆博士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感到十分荣幸。
2009年6月26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隆重举行肿瘤中心工程落成暨佛山医院工程总设计师黄锡 璆博士纪念铭石揭幕仪式。国家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特意从甘肃飞回北京,然后再赶到佛山为黄锡 璆博士纪念铭石揭幕。宋部长高兴地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业主用树碑方式褒奖黄锡 璆博士对医院建设发展的特殊贡献,充分体现了对建筑师知识劳动的尊重。
为黄锡 璆博士树立记念铭石的念头萌芽于8年前与黄博士的一次美国之旅。我们去考察休斯顿的安德森癌症中心,顺便到三藩市参观访问,站在金门大桥的设计师斯特劳斯的雕像前,我十分感慨,人们在建筑师设计的伟大作品旁边为其建造雕像以作纪念,这是建筑师的至高荣誉。我回头看见正在对着大桥拍照的黄锡 璆博士,突然想到,黄博士为我们医院建设发展乃至中国医院设计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是中国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助产士,我们也可以在医院里为他建造雕像,黄博士是当之无愧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选择合适时机促成这件事情!
我认识黄锡 璆博士已经差不多有20年了。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十三项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其中包括建设一所“面向21世纪的新型医院”。为此,成立了佛山医院工程指挥部,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亲自担任总指挥。我从佛山市卫生局抽调到工程指挥部任办公室副主任。当年年底,我随同副市长、市卫生局局长等到北京医院和301医院考察,打前站的同志汇报说,昨天到卫生部请示,部里接待的同志说现在中国没有现代化医院,不过刚好有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专门搞医院设计的黄锡 璆博士来部里办事,你们不妨见见面。我们打前站的同志就和这位黄博士见了一面,知道他是印尼归侨,祖籍广东客家人,比利时卢汶大学建筑学博士,是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的高级建筑师,回国后曾经完成过几家中小医院的设计。我的同事也将佛山要建新医院的事向黄博士作了简要介绍。遗憾的是,由于那次到北京参观医院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张,同行的领导以及我本人都没有见到黄博士。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过了年没多久,黄博士带着一名助手专程来到佛山,我安排他们住在部队的一个招待所里,那三天,我陪他们参观当时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踏勘已经划拨的新医院建设用地,更多的时间是坐下来交谈新医院设计的理念与思路。黄博士临走的时候,送给我们筹建办公室一些关于现代化医院建筑的资料。他说,佛山医院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国内最好的医院,他非常希望能够参加佛山医院的设计,即使没有这个机会他也愿意看到我们把医院建设好。我被黄博士的坦诚、大度深深感动。其实,当时佛山市委、市政府正在与国内某大机构洽谈科技合作事宜,市委书记打算将新医院的全部设计直接交给该机构下属的设计院来承包。这个设计院派出一名资深的设计室主任到佛山调研后,已经草拟了佛山医院工程设计提纲。这位室主任也是我接待的,他那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令我敬佩的,但是,我感觉他对医院功能不够熟悉,对现代化医院建筑的最新资讯缺乏了解,担心他们不能胜任新医院较高的设计要求。
筹建办公室先后向主管副市长和市委书记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市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后来,佛山医院工程公开进行设计招标,黄博士赠送的资料对我们起草设计任务书有很大帮助,5个设计单位投标方案对比当时的传统医院模式有许多创新,尤其是黄博士主持完成的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还有我们市领导的票都投给了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
事实证明,佛山医院工程选择黄锡 璆博士是完全正确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于1881年,其前身是英国基督教的教会医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逐渐发展为粤中地区知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员工对医院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当时一些老员工包括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并不理解佛山市委、市政府将医院迁址新建的决策,甚至有要求新医院工程的功能设计必须按照老医院模式,不许走样。黄锡 璆博士和筹建办公室的同志约请医院领导以及相关科室人员多次开会沟通,即使是在会上听到比较偏激的意见,黄博士总是那么儒雅、淡定,他的记录总是那么快捷、工整,他对业主疑问的解答总是那么耐心、细致。从那时起,黄博士稍微仰头专注倾听的神态深深印刻在大家的记忆中,多年以后我们给黄博士做的侧面浮雕,选的就是这个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的印象,我认为,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那种世界上最讲认真的人的真实写照!
在黄博士的主持下,佛山医院的工程设计得以顺利完成,竣工后轰动一时,被粤港两地媒体誉为“崛起于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医院”。有专家评论,佛山医院工程在国内医院中率先以规划为先导,并以此指导单体建设,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率先重视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用医疗主街和方格网交通模式,体现了现代医院流程简洁高效的特点;率先引进了当时国内医院少见的现代建筑机电设备及相关技术措施,配置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万兆带宽网络、气送物流传输系统、全中央空调系统等,使医院建筑的工作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工程在1998年全面竣工后,突破了原来制约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的瓶颈,医院启用当年,就创下日门诊量4600人次的历史记录,跃居广东省综合性医院前列,佛山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医院建筑的标杆工程,引来全国各地千余家医院和设计单位参观学习,即使是在20年后的今天,这些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功能使用也毫不过时,至今仍然是珠三角驰名的综合医疗中心。特别是在2002年1月新建“感染病科住院楼”投入使用后,当年11月收治世界首例(回顾性诊断)非典型肺炎患者,之后又收治确诊或疑似“非典”患者100余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创造了“非典”患者零死亡、院内零感染的奇迹,为抗击“非典”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佛山医院一期工程“门诊医技病房楼” 投入使用后,黄锡 璆博士又主持设计完成二期工程“感染病科住院楼”和三期工程“肿瘤中心”。
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绿化庭院内,安放有四座铜质雕塑,分别是医院创始人英国牧师云仁、首位华人院长伍学宗、抗击“非典”纪念群雕和医院工程总设计师黄锡 璆博士纪念铭石。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的心目中,这些雕塑记录着医院的发展历史,激励着员工知院爱院、以主人翁精神投身医院建设与发展的热情,已经成为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中国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里程碑,是黄锡 璆博士呕心沥血的集大成之作。佛山人民有幸,佛山医院的医护人员有幸,因为我们结识了黄博士这样一位倡风气之先的开拓者,一位心中只装着病人和医护工作者的建筑大师,一位德高望重、堪称为人师表的楷模!
五、渊博的专家和慈祥的长者
报告人:梁建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梁建岚,是中国中元医疗建筑研究所的一名职工。200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中元工作,担任黄博士的助手。我非常幸运能够遇到黄博士,在我的眼中,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又是一位平易近人、热心慈祥的长者。
黄博士珍视学习,嗜书如命。对他来说,书是精神的寄托、知识的宝库、灵感的来源。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多累,他晚上都要看书,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博士的爱人告诉我,她经常一觉醒来,还看见黄博士在看书。只要周末有空,博士就去逛书店,他经常坐公交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来回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一待就是一整天,一买就是一大摞。他每年购买各种技术书籍就要花费数千元。他的司机小金帮黄博士买书,都买成了网站的“钻石级”会员。他还四处拜托留学生、国外的朋友去淘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籍。
黄博士爱书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到哪里,博士先关注“书”。出差期间,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到当地的书店看看。有一次出差,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王文清院长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一本谈医疗环境的日文书,他很想借来看看,数次欲言又止。回京后,那本书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黄博士忍不住写了一封信给王院长,问那本书能不能借给他看看。好书遇知音,王院长感动之余,痛快地把这本书送给了黄博士,黄博士如获至宝,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现在黄博士家里的客厅塞满了书柜,卧室摆满书柜,飘窗上下还是书,原本用来看山景的飘窗,现在变成了一堵书墙。
为了珍惜宝贵的时间,博士从不午休,午休成为他最惬意的读报时间。报上只要和医疗有关的信息,无论是新医疗设备,新医疗政策,还是医患关系等等,只要是有价值的,他都复印下来,制作成剪报。他经常对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是这一本本厚厚的剪报,让他及时掌握医疗界的最新动态,让他的设计与时俱进,永远充满着时代的鲜活劲儿,也让业界的同仁和我们这些后辈们感叹:黄博士的脚步,你永远也跟不上。
除了读书,博士另一大嗜好就是参观医院,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精华。每次出国,不管日程多么紧张,他都会挤出时间参观医院。2011年11月,博士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参加联合教学活动,在我们从机场去旅馆的路上,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参观附近的医院。我们顺路前往一个很大的儿童医院,他非常兴奋,拿着相机把公共门厅、门诊部、走廊上的主题墙、内庭院、餐厅等地方都拍了过遍,还向医院工作人员询问床位数、医护人员数量、门诊量等情况。
博士坚持速写,一直注重提高专业素养。每次出差看到美丽的风景,他都会挤出时间画上一两张。那年我们一起去土耳其开会,第一天参观了几家医院和一个著名的清真寺,因为日程紧张,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回去后,博士一直惦记着那个“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他说很漂亮,但很遗憾没有画下来。后来终于有了半天自由活动时间,他吃完午饭就徒步去参观那个“清真寺”。在寺的对面,他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从包里拿出速写本,开始一笔一笔地画起来。博士的速写本有一大摞,逢年过节,他就将自己的速写制作成贺卡,邮寄给朋友与客户。
黄博士在生活中更是简朴随意。乘飞机出差他从来都是订经济舱,而且总是订最早的或者是最晚的航班,因为这个时段的机票价格最低。在外住饭店,是不是带星的无所谓,有的时候订不上正规的饭店,住个简陋的小旅馆,他也乐呵呵的。在饮食上,他从不挑剔,在外就餐路边小店吃一碗牛肉面就很满足;单位食堂里有九元自助餐,也有十五元自助餐,黄博士总是踩着饭点儿的尾巴,哈着腰、低着头、端着餐盘出现在九元自助区。有一次博士去得太晚了,刷饭卡的人都走开了,博士看到没有人,很惊讶地问道:“今天中午吃饭不用刷卡吗?”
黄博士谦虚平和,真诚待人,处处体现可贵的君子之风。他对待同事、学生、客户,总是那样谦恭。我们中元的同事,一提到黄博士,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我们看来,博士与其说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师,不如说是身边和蔼可亲的一位老者。在中国中元的食堂、楼道、大厅,我们常常见到黄博士的身影,他总是微笑着点头和大家打招呼,背微微弓着,头微微低着,仿佛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要谦恭。黄博士那么大年纪了,出差在外再重的包,从来都是自己拎。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想给博士拎包都不容易呀。”我们年轻人遇到问题常常向博士请教,哪怕是他再忙,哪怕是在他看来再简单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地讲解,而且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黄博士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名望和声誉,但他却一贯地谦逊低调、平等待人。业务往来、同行旧友的信他一一回复。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医院寄来建设图纸请他提意见,或者是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写信来请教几个医疗建筑专用名词的翻译问题,他都会一一认真回复。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医院建筑,黄博士从不居功自傲,只淡淡地说一句:这都是团队的功劳。
黄博士对医疗建筑设计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令人敬佩。正是这种爱,让他勤奋、专注,年复一年、持之以恒;黄博士谦逊质朴的精神品质,也深深影响着中元的每一个人。在我的眼中,他不仅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师,更是一位谦恭随和的长者,一位善良慈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