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建筑业的与时俱进需要国际视野。黄锡璆博士用蚂蚁搬山的毅力,纯熟地掌握了英语这个追赶医疗建筑前沿的重要工具。读大学时黄锡璆学习俄语,工作后他开始自修英语。“文革”动荡的十年,他从未放松对英语的学习。40多岁考取公费留学,很大程度上基于他扎实的英语功底。如今年过七旬,他每天晚上都会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的节目。身边的一位同事说,“他就像一本活字典,医学类的有些英文单词很难,我们每次请教他,他竟然全知道!”良好的英文水平,使他多年来能够无障碍地接触专业前沿,无障碍地进行国际交流,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发展我国医疗建筑事业,为中国的医疗建筑事业注入国际元素。
不只如此。让同行们更为敬仰的是,黄锡璆博士从不局限于医疗建筑的一城一池,他对科学发展的敏锐,以及站在“让生命活得更有尊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层面考虑医疗建筑的大器宇,让一般的设计人员望尘莫及。
淡泊名利 不计得失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可贵情操。48年来他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医疗建筑事业,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一种宽广的人生气度。
在学术上,他有着包容的胸襟。业内有人对他开风气之先的言论进行复制,他并不计较。他说:“医疗建筑设计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新概念、新理论只要得到传播了就好,至于谁得了名利,有什么关系呢?”业内对他具有独创性的设计的模仿,他也并不在意,他说:“中国医疗建筑有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单位能做得过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了为社会造福的目的就很好。”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黄锡璆团队更是把辛苦设计的20多张小汤山医院的图纸,无偿提供给全国慕名而来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共享。
在生活上,他俭朴而随意。乘飞机出差他从来都是订经济舱,而且总是订最早的或者是最晚的航班,因为这个时段的机票价格最低。在外住饭店,他的助手梁建岚说:“是不是带星的无所谓,有的时候订不上正规的饭店,住个简陋的小旅馆,他也乐呵呵的。”在饮食上,他从不挑剔,在外就餐时很喜欢进路边小店吃一碗牛肉面;单位食堂里有九元自助餐,也有十五元自助餐,黄锡璆总是踩着饭点儿的尾巴,哈着腰、低着头、端着餐盘出现在九元自助区。
在工作中,他克己奉公。在比利时留学时他非常节俭,为了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复印店他可以多走半个小时的路程,但留学归国时,他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留学津贴为单位购买了设备和书籍。他视网膜脱落休养期间,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我没有上班,工资是不是应该降一降?否则我于心不安。”单位体恤他年事高而且住得远,为他安排了车辆,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一件私事用过车。当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他却不为所动。曾有公司感叹仅“黄锡璆”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就不可限量,想以百万年薪挖他走,他断然谢绝了。